三角鲂

Megalobrama terminalis   Richardson
   

  113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主要性状,体高,侧扁,全体呈菱形。体长为体高的2.2-2.8倍。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著的腹稜。背部自头部后方急剧隆起。尾柄长与尾柄高几相等。头细小。口小,端位,口裂倾斜,上下颌等长,其上盖有坚硬的角质,易脱落。眼侧位,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。下咽齿3行。鳃耙16-22。侧线鳞 。背鳍条3,7,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,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。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。胸鳍可达到腹鳍的基部。腹鳍仅伸到肛门。臀鳍条3,24-32(多数为26-28),无硬刺,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垂直线下方。尾鳍分叉深,下叶较上叶稍长。鳔3室,前室为最大。腹膜灰色或灰黑色。体呈青灰色,头背面及体背部较深,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,腹部白色,各鳍均呈灰黑色。

生物学

生殖 在湖泊中只要具有流水环境或静水中因风激起浪花的浅滩即能产卵。产卵季节在雌雄两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现,珠星的分布情况与同性别的团头鲂相似。其雄性的胸鳍第一根鳍条也是同样的肥厚和略呈“波浪”形弯曲。产卵期在4月中至6月底止,雌性个体2月初至3月底卵巢发育均为Ⅲ期,4月份性腺发育为Ⅳ期,5月份性腺转为V期,即排卵。而广西郁江的材料,产卵较早,为4月份(清明前后)开始。性成熟年龄3冬龄,雌性体长为352毫米,体重900克以上,其怀卵量约为3.5-17万粒,最多的5冬龄鱼其怀卵量可达29.5-47.3万粒。产卵场条件的要求与团头鲂大致相同,水温为19-28℃。卵稍带粘性,受精卵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,粘性不很强,易脱离。卵粒淡灰黄色。卵径为1.2-1.4毫米。据尼可里斯基报告,黑龙江所产三角鲂的卵为漂浮性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较快,个体较大,最大的个体重达10市斤左右。在长江曾捕获到6龄鱼,其体长612毫米,体重9市斤。一般为4-5市斤,在平常渔获物中以当年至2龄的鱼为最多,其体长为20-290毫米,当年的幼鱼到秋季体长可达50-80毫米。一般1冬龄鱼体长122-230毫米,体重为36-220克,2冬龄鱼体长245-303毫米;体重为274-534克,3冬龄鱼体长285-333毫米,体重为550-831克,4冬龄鱼体长362-480毫米。体重为700-2,375克,5冬龄鱼体长487-545毫米,体重2.175-3,000克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为我国习见的淡水鱼类,不论在江河或湖泊中都能繁殖,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的敞水区,为中下层生活的鱼类,个体小时集群生活,大个体常分散活动。生殖期间,成熟的亲鱼集群进行生殖洄游,集中在产卵场地区。据广西郁江的调查报告,遇有南风日子,常4、5个成群至浅滩产卵。产卵一般在半夜开始,翻腾于水上层,活动猛烈,在急滩处水面激起浪花,卵一次排完,产完后立即离开。产卵时不摄食,产卵之后开始狂食。习性与团头鲂相似,往往在一地区内能同时捕到这两种鱼,但3龄以上的三角鲂越冬场所与团头鲂有所不同,三角鲂在冬季不大活动,群栖于深水的岩石缝中越冬。
食性 属杂食性鱼类,而以植物性为主。幼鱼和成鱼的食性稍有不同:幼鱼的食性主要是浮游动物(以枝角类和其他甲壳动物为主),其次是淡水壳菜、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,以及少量水生植物。成鱼的主要食物是苦草、轮叶黑藻、软体动物(主要是淡水壳菜),其次有湖底植物的碎屑、淡水海绵、丝状绿藻、马来眼子菜、菹草和聚草。个别的也摄食水生昆虫、螺蚬类、虾和小鱼。摄食强度最大是在6-10月份。

国内分布

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外,全国各大河流、湖泊中都产此鱼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三角鲂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,是一种较大型的经济鱼类,在天然水体中的产量较高,为我国各地江河、湖泊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。其肉味鲜美,含脂肪丰富,自古以来颇受人民大众欢迎,是上等食用鱼类,所以《诗经》有“岂其食鱼,必河之鲂”这样的诗句。且其以水草、淡水壳菜等为主要食物,生长迅速,又能在湖泊中繁殖,所以它有足够条件作为池塘养殖对象。过去在广西、江苏、浙江等省已有渔民在池塘中配搭饲养,但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。